五月阳朔自助游 遇龙河看鸬鹚捕鱼走十里画廊逛金水岩
在广西阳朔漓江之上还可以看到鸬鹚捕鱼的景象这一传统捕鱼技艺已经走向暮年,会逐渐消失。
漓江渔火是漓江人传统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一种传统。
一个渔夫,一叶竹排,一盏灯火,一只鸬鹚,用船桨拍打着水面,吆喝着。这正是在捕鱼的漓江渔夫,这就是漓江渔火。
在漓江上看到的一位老渔民和他的鸬鹚。人和鸬鹚之间不需要绳子、吊钩或者是诱饵,只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
从400多年前开始,当地人多数靠打渔为生。白天划竹排撒网,夜来点火捕鱼。那时候漓江上的渔火,真是一幅渔火阑珊的画面
当时的船歌这样唱道:“鱼死眼光光,得也慌未得也慌鱼死眼闭闭,打鱼的人穷过世。”
竹排,桂林方言又称鸟排,是漓江上特有的水上轻巧简便的交通工具。
鸬鹚是渔民捕鱼好手,外号叫“鱼鹰”。因嘴型似鹰,在水下如鹰般敏捷善捕鱼而得称,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曰:“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说的就是鸬鹚。
鸬鹚一般寿命15岁,10岁之后到水里看不到鱼,眼睛老化严重,风烛残年的鸬鹚将死,其鸣也哀,头低低,尾湿湿,无精打采样,就是神仙也难医。
漓江渔民通常用漓江特产三花酒一斤灌醉鸬鹚为之送别,然后入土为安,此仪式上需要在山中进行,年轻人和小孩回避,只有村里的长者才能参加,每人手举火把,送鸬鹚最后一程。
昔日漓江上的渔民都生活在船上,世代食住靠漓江给予,后来桂林旅游兴盛,政府将漓江上的渔民安置到岸上居住,而漓江渔火的生活方式也就结束了。
今天漓江渔火以表演的形式存在着,在印象刘三姐剧场,每天晚上400多位渔民在这里为观众表演漓江渔火满江红的场面,场面震撼人心。
而每年年底当地还会举行一次漓江渔火节,也是可以感受到诗情画意的表演。
夜幕中的漓江水面,倏地燃起一团橘黄色的火苗,依稀可辨那是石镰打燃的火种,点燃玻璃罩的马灯,灯光照亮了渔家竹排、鸬鹚。
漓江渔火,是阳朔最璀璨的一面
http://www.cnmansi.com 亲,你好久没有更新博客了。